本證歷代除有“頭痛”記載外,還有“頭痛”“腦風”“首風”等記載,實際上仍屬頭痛?!蹲C治準繩頭痛》說:”醫(yī)書多分頭痛,頭風二門,然一病也,但有新久去留 之分耳。淺而近者名頭痛,其痛卒然而至,易于解散,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。其痛作止不常,愈后遇角復發(fā)也。皆為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。說明“頭風”與“頭痛”是同一種病。
(一)外感頭痛:能引起頭痛的外邪有風,寒,濕熱等,其中以風邪為主,所謂“風者,百病之長也”,“傷于風者,上先受之”,“巔高之上,惟風可到”,多因起居不慎,做臥當風等,而寒,濕,熱邪多依附于風而侵犯人體。其形成機理在于外邪自表侵襲于經(jīng)絡,上犯巔頂,使清陽之氣受阻,氣血凝滯,阻遇絡道。若風挾寒邪,則寒凝血滯,阻遏脈絡,血郁于內(nèi)而致疼痛,若風挾邪,則濕邪為患,易阻氣機,蒙蔽清陽,清陽不升而致頭痛;若風邪熱邪上炎,侵擾清竅,氣血逆亂而為頭痛。
(二)內(nèi)傷頭痛:腦為髓之?!爸饕蕾嚫文I精血濡養(yǎng),及睥胃化水谷精微,輸布氣血。上充于腦,幫內(nèi)傷頭痛其發(fā)病原與肝,睥,腎三臟有關。
1.因于肝者:情志不和,肝失疏泄,郁而化火 ,上擾清竅,而為頭痛 ;火 盛傷陰,肝失濡養(yǎng)或腎水不足,水不涵木(肝腎陰虧,肝陽上亢,上擾清空而致頭痛)(肝陽頭痛,天麻鉤藤飲加減);
2.因于腎者:稟賦不足,腎精久虧,腦髓空虛而致頭痛;陰損及陽,腎陽誤微,清陽不展,而為頭痛。(腎虧頭痛,大補元煎加減);
3.因于脾者:操勞過度或病后產(chǎn)后體虛,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或失血之后,營血 虧虛,不能上榮于腦,髓脈絡而致頭痛。(血虛頭痛,八珍湯加減);飲食失節(jié),過食肥甘,脾失健運,痰濕內(nèi)生,上擾清空,阻遏清陽而致頭痛。(痰濁頭痛,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);
4.外傷跌撲及久病入絡,氣滯血瘀,脈絡瘀阻,而致頭痛(瘀血頭痛,通竅洛血湯加減)
中醫(yī)臨床治病的特點辨證施治,頭痛的辨證除了詳細詢問病史,根據(jù)各種癥狀表現(xiàn)的不同,辨別致病之由,還應從頭痛之久暫,疼病這性質(zhì),特點及部們之不同,辨別虛實,從各個方面來分別進行辨證施治。首先應區(qū)別外感頭痛和內(nèi)傷頭痛:
外感頭痛:
一般發(fā)病較急,痛勢較劇。多表現(xiàn)掣痛,跳痛,灼痛,脹痛,重痛。發(fā)無休止,多因外邪致病,多屬實證,治法以祛風散邪為主。
內(nèi)傷頭痛:
一般起緩慢,痛勢較緩。多表現(xiàn)隱痛,空痛,昏痛,痛勢悠悠,疲勞則劇,時作時止非外邪致病,多屬虛證,治法以補虛為主。但也有虛中挾實者。如痰濁,瘀血所致頭痛,當分別施治。
頭為諸陽之會同,手足三陽經(jīng)均循頭面,厥陰經(jīng)亦上會于巔頂,故頭痛可以根據(jù)發(fā)病部位之異,參照經(jīng)絡循行,加以判斷,則對審因施治,均有所幫助。
太陽頭痛:多在頭后部,下連于項
陽明經(jīng)頭痛:多在前額部及眉棱等處
少陽頭痛:多在頭之兩側,并連及耳部
厥陰經(jīng)頭痛:則在巔頂部位,或連于目系
(一)外感
1.風寒頭痛:頭痛時作,痛連項背,惡風畏寒,遇風尤劇,口不渴,苔薄白,脈浮。
2.風熱頭痛:頭痛而脹,甚則如裂,發(fā)熱惡風,面紅目赤,口渴欲飲,咽紅腫痛,尿黃便秘,舌質(zhì)紅,苔薄黃中,肪浮數(shù)。
3.風濕頭痛:頭痛如裹,肢體困重,胸悶納呆,小溲不利,苔白膩,脈濡。
(二)內(nèi)傷
1.肝陽頭痛:頭痛而眩,心煩易怒.睡眠不安,面紅目赤,口苦舌紅,苔薄黃,脈弦或弦細數(shù)。
2.腎虛頭痛:頭痛而空,耳鳴目眩,腰膝酸軟,遺精帶下,舌紅少苔,脈細無力。
3.氣血虧虛:頭痛頭暈,勞累則甚,神疲乏力,面色少華,心悸氣短,舌淡,脈細無力。
4.痰濁頭痛:頭痛昏蒙,胸滿悶,嘔惡痰涎,舌苔白膩,脈滑。
5.瘀血頭痛:痛處固定,經(jīng)久不愈,痛如錐刺,舌質(zhì)紫,有瘀斑,脈細或澀。
(一)基本治法
1.頸項操作:患者坐勢
用一指禪推法沿項部兩側膀胱經(jīng)上下往返治療。按完骨,風府,天柱等穴,拿兩側風池。
2。頭面部操作:
用一指禪推法從印堂開始向上沿前額發(fā)際至頭維,太陽。用分推法從印堂開始向兩側沿眉際到太陽。按揉印堂,魚腰,太陽,百會,角孫,率谷等穴。拿頭頂,拿風池。
(二)辨證加減
1.風寒頭痛:
用袞法施于上背部,按肺俞,風門。拿兩側肩井,肩髃,天宗。提捏脊柱兩側膀胱經(jīng),
直擦脊柱兩側膀胱經(jīng),以透熱為度。
2.風熱頭痛:
按大椎,肺俞,風門,合谷等穴,拿兩側肩井,肩髃,曲池。以酸脹為度,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(jīng),以皮膚微紅為度。
3.風濕頭痛
揉大椎,曲池。拿肩井,合谷。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(jīng),以皮膚微紅為度。
4.肝陽頭痛
推橋弓(耳后翳風到缺盆一線,用拇指推橋弓,單和向下,只能單側交替進行,不可兩側同時進行)用指推法在頭側膽經(jīng)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后下操作,按兩側太沖,行間,以酸脹為度。
5.腎虛頭痛
摩腹,以氣海,關元為重點。揉腎俞,命門擦腰骶,擦前額及兩側太陽穴部位。
6.氣血虧虛
摩腹,以中脘,氣海,關元為重點,橫擦背部脾俞,胃俞處。按心俞,膈俞,足三里。
7.痰濁頭痛
用一指禪推法及摩法在腹部治療。重點在中脘,天柱穴。揉脾俞,胃俞 ,大腸俞。揉兩側足三里,豐隆,內(nèi)關。
8.痰濁頭痛
揉抹前額,頭側膽經(jīng)循行部位,擦前額及兩側太陽穴部位,以透熱為度。